2月21日,在习惯把“正月十四”作为元宵节的浙江省宁波市石浦渔港古城热闹非凡。这一天,几乎所有的古城民众都出门参与游街队伍。
在石浦,“正月十四”闹元宵活动由当地群众的鱼灯队、马灯队、龙队进行踩街、巡游的表演形式组成。
“正月十四”晚的石浦街头,人山人海,前方带头的是滚龙灯队,记者看到不少人争着触摸龙头、龙身、龙尾,有些年长的渔民纷纷抱着孙辈在龙身下穿行。石浦老渔民李标高兴地说:“十四夜穿龙身后寓意着一年没病痛,这是石浦的习俗。”
石浦港是国内东南沿海著名的国家中心渔港,十八里港湾岛山环屏,五门罗列,可泊万艘渔船,可航万吨海轮,早在汉时就被人们认识利用。颇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是石浦的一大特色,而由此衍生的渔文化,更是海洋文化中的瑰宝。
无独有偶,除了在“正月十四”过元宵节外,石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元宵节不吃汤圆吃“糊粒”。
所谓“糊粒”,即为一种食物,将各种小菜统盘倒入锅内烧煮而成。一般通用黄豆、虾仁、牡蛎、鱼肉、蛏肉等海鲜切细煮熟后拌上薯粉、食盐,即为糊粒羹。
马鲛鱼刮肉、打碎、细磨、精磨,今年56岁“渔嫂”杨芬一边搅拌鱼肉,一边向儿媳讲述打磨鱼肉的技巧,“媳妇想学习糊粒羹,做了几十年的老手艺总算有人接手了。”
新鲜的糊粒羹刚端上桌,门外就响起了敲门声,邻居王建设家正在念小学的孙子王梓端着碗上门来要“糊粒”。
据了解,农历“正月十四”,石浦每家每户都会做糊粒、吃糊粒,吃了元宵节的糊粒,寓意新的一年会聪明、做官、发财。由此古城的小孩子们会自带碗筷,在“正月十四”晚上走上七户人家要“糊粒”,主人笑脸相迎每人一瓢,串门越多越聪明,同时上门讨糊粒的人越多,主人家越会发财。
据传,“十四夜”吃糊粒习俗源于明代,兴于清代,一直流传至今。据传明嘉靖年间一元宵节的前一天,倭寇突然进犯石浦,驻石戚家军以最快速度将备节的食材切成粒状,再用淀粉拌和成糊,吃完“糊粒”后上阵杀敌,终获大胜。
此后,石浦百姓在每年的“正月十四”必吃象征胜利、欢庆的“糊粒”羹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iflying.com/news/000000000000000000009795.html
版权申明:
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② 在本网本稿发表言论者,不代表本网评论,文责自负。
③ 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,请在30日内联系iflying#iflying.com(发邮件时请将#改为@)。
特别注意: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,插画,设计作品,如需使用,请与原作者联系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② 在本网本稿发表言论者,不代表本网评论,文责自负。
③ 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,请在30日内联系iflying#iflying.com(发邮件时请将#改为@)。
特别注意: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,插画,设计作品,如需使用,请与原作者联系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